申请免费试用
完善信息,立即试用
点击提交,表示您同意我们的 《隐私声明》《网站协议》
提交申请
获取
隐私声明隐私声明隐私声明隐私声明隐私声明隐私声明隐私声明隐私声明
确认
网站协议网站协议网站协议网站协议网站协议
确认
AI会重蹈BIM的覆辙吗?关于技术狂热与行业现实的冷思考
发布时间: 2025-08-08 09:46:05
浏览量: 115

   十年前,BIM(建筑信息模型)被誉为建筑行业的“数字革命”。
   政府出台政策推动,企业争先恐后上马BIM项目,行业论坛、培训课程遍地开花。当时的BIM被描绘成解决施工行业所有痛点的“万能良药 ”——减少设计冲突、提高施工效率、优化运维管理,甚至有人预言:“不懂BIM的建筑人将被淘汰。”
   于是有实力的施工企业纷纷组建BIM团队,投入大量资金引进软件和技术人才,试图在这场技术浪潮中占据先机。
   01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企业发现,BIM的落地远比预期复杂:
   1. 斥巨资做成了面子工程:
   项目建模精美却无法指导实际施工,图纸与模型“两张皮”现象普遍,投入数百万元的BIM成果最终沦为汇报展示的“电子沙盘”。
   2. 数据孤岛严重:
   设计院、施工方、业主各自为战,BIM模型在传递过程中信息丢失,最终沦为“高级版CAD”。
   3.成本与收益失衡:
   企业最终发现,BIM投入巨大,却难以带来可量化的经济效益。最常用的功能就是做个管线碰撞而已,而这一功能完全可以用更便宜的软件实现。
   02
   深入剖析BIM的困境我们不难发现三大症结:
   其一,协同机制的缺失让技术沦为孤岛
   建筑行业长期存在的“条块分割”模式,使得设计院、施工方、监理单位形成各自的信息闭环,BIM 模型本应成为连接各方的桥梁,却因利益博弈和责任划分模糊,变成了“各建各的模”;
   其二,数据标准的混乱制约了价值释放
   不同软件厂商的格式壁垒、各地区的地方性规范差异,让BIM 数据难以实现跨平台流动;
   其三,技术与场景的脱节导致应用空谈
   BIM 的核心价值在于信息集成,但施工场景复杂多变,进度永远比系统数据快几拍,最终让“可视化施工模拟”沦为纸上谈兵。
   如今,BIM并未消失,但它的光环早已褪去。大部分的施工企业已经裁撤了专职BIM团队,仅在项目有特殊需求时临时召集人员进行建模。那些曾被寄予厚望的BIM工程师,或转岗、或离职,留下的是一个个沉寂的模型文件和冷清的办公室。
   而今天的AI像极了当年的BIM,同样被描绘为“颠覆性技术”,同样伴随着资本的追捧与行业的焦虑。于是我们看到相似的剧情正在上演:企业急于拥抱AI,却未真正理解其价值;资本涌入带来的泡沫风险正在累积;大量资源投入到难以落地的场景中。老杨曾经与一些国央企的朋友交流,他们也坦言,当前在AI的应用上更多是出于跟风和应对考核指标的需要。比如某企业斥巨资建成了AI知识库,但由于AI幻觉严重,无法用于实际工作,下半年随着AI热度的降低该企业的技术部门也不再推广该AI项目。
   老杨认为AI技术的落地难题与BIM有着深刻的相似逻辑。施工行业的现实土壤,给AI 的生长设置了多重障碍:
   1.数据质量的低下是最突出的瓶颈
   大部分项目的施工记录仍停留在纸质表单阶段,即使实现数字化的管理,也存在格式混乱、标准不一、关键数据缺失等问题。某施工企业的CIO坦言,施工现场虽然每天在产生大量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如同堆在仓库角落的废旧钢材,看似有用却难以加工。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做数据清洗,但在当前施工行业的利润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这样的投入显得尤为奢侈,且并没有多少企业领导重视此事。
   2.数字化基础的薄弱则让AI 成了“无米之炊”
   工地数据采集难、加工难、利用难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所谓的“智慧工地”平台技术相当成熟,但这些企业化巨资建立的平台只是应付检查的“花瓶”而已,变成了观摩展示用的“数据看板”。
   3.行业特性决定了落地的复杂性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一线工人、项目经理更依赖经验,对新技术接受度低,同时施工行业链条长,各方利益博弈,AI的推行可能触动既得利益者。 还有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当前施工行业不景气,建筑项目周期长、投资大,很多企业不愿冒险尝试未经验证的技术,这就制约了AI技术的落地与推广。
   更关键的是,行业对AI的认知仍停留在工具层面,企业员工更是将AI工具视为“百度”,而非重构施工逻辑的系统思维,这与当年对BIM 的误读如出一辙。而这种认知偏差,导致AI在施工行业的应用始终难以突破表层。许多项目将AI简单等同于“智能搜索”或“自动填表”,却忽略了其背后潜在的决策支持和流程优化能力。正如当年对BIM的理解止步于“三维展示”一样,这种误读不仅限制了技术价值的释放,也延缓了行业整体的数字化转型步伐。
   03
   那么AI与BIM有哪些不同之处?
   与 BIM 相比,AI 的底层能力有着本质差异:如果说 BIM 是“信息的容器”,那么AI 就是“信息的处理器”。 AI不仅能够存储和展示数据,还可以通过算法模型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智能分析,从而实现预测、优化乃至自主决策的功能。BIM更多扮演的是信息集成平台的角色,而AI则赋予了这些信息“思考”与“行动”的能力。例如,在施工进度管理中,BIM可以帮助各方直观看到施工模型与计划节点,但只有结合AI的数据处理能力,才能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信息的综合分析,提前预警潜在延误风险,并推荐最优调整方案。这种由“静态信息”向“动态智慧”的跃迁,使AI在施工行业的应用潜力远超BIM。
   04
   那么AI会步BIM后尘吗?
   BIM的教训告诉我们,技术再先进,若不能真正融入行业逻辑,融入场景,终将被边缘化。老杨认为AI要想避免重蹈覆辙,必须解决几个核心问题:
   第一, AI不能只是“锦上添花”,而要真正解决行业痛点。比如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效率低下、成本超支、安全隐患等问题,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
   第二, 必需做好数据治理,打牢AI应用的基础。施工行业数据分散、标准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这是制约AI落地的关键瓶颈。只有通过系统性的数据采集、清洗、标注和管理,构建高质量的数据集,才能训练出真正适用的模型。同时,企业需培养既懂施工又懂数据的复合型人才,让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
   第三, 还需要建立适合AI落地的组织机制与生态体系,而不仅仅是购买几套AI产品或搭建几个算法模型。施工企业需重新思考内部的流程协作与职责划分,为AI创造“可用、好用、持续用”的土壤。
   BIM的教训告诉我们,技术狂热之后,往往是漫长的落地挣扎。AI的潜力毋庸置疑,但它能否真正改变施工行业,取决于:施工企业是否愿意为数据治理付出成本、能否找到真正的高价值场景、组织能力能否协同进化;如果以上这些最基础的都做不好,再先进的技术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BIM的命运就将是AI最好的镜子:开始时万众期待,落地时困难重重,最终沦为“鸡肋”,那么它注定只是一场技术泡沫。 


#AI的现状与未来# #BIM#

来源:“湘江数评”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信息为互联网收集而来,如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联系我们
  • 市场合作:hz@kolahr.com
  • 产品咨询:0551-64213051
产品
  • 自助入职
  • 组织人事
  • 假期管理
  • 审批管理
  • 薪酬管理
  • 行政管理
  • 招聘管理
  • 智能报表
资讯
  • 新闻动态
  • 产品动态
关于
  • 平台简介
  • 专利证书
  • 联系我们
加入HR互动社群
  • 您将定期收获:
  •   行业资讯
  •   经典案例
  •   活动微课
添加微信快速入群
Copyright © 2024 可拉熊软件科技(合肥)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皖公网安备34010202601960号 皖ICP备2024034412号-2